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33亩,全村126户522人,党员50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该村四任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团结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凭着满腔热血和一双双铁手,把荒芜贫瘠的黄土高原治理成秀色宜人的“陕北江南”,被誉为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如今的高西沟,青山耸翠、绿草如织,松涛阵阵、碧波荡漾,成为人们放飞心情,休闲渡假的乐园。
加强基层组织 发挥堡垒作用
高西沟村党支部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放在关系全村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一是注重团结,形成合力。从以高祖玉为代表的老支部班子,到以姜良彪为代表的新支部班子,都特别能吃苦、奉献,班子成员都能在支部书记的领导下坦诚相待,精诚团结。二是作出表率,带动群众。在高西沟,遇到困难抢着上,名利面前绕着走,已成为村干部的自觉行动。全国三八红旗手常秀英,曾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妇女主任,修田打坝时她干劲比男人还大,一人推两架子车,汗水湿透身上衣服。现任书记姜良彪在高西沟拓宽村级道路时,指挥司机将铲土机开进影响施工的自己家葡萄园,铲除了100多株挂果期葡萄,直接经济损失3500元。在姜良彪带动下,半月内将路基障碍物全部无偿清除,为集体节省开支3.5万元,保证工程顺利完工。三是注重培养,良性衔接。高西沟四任支书,每一任都是前一届支部班子的成员,既接受过严格的党性锻炼,又参加过村内决策的制定,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支部班子成员中既吸收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又保留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使班子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现任支部书记姜良彪,在前两任领导班子中就分别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和主任职务,所以村上的各项工作开展都得心应手;现任支部委员常秀英,在第一任村班子以来就一直担任领导职务,对村上发展了如指掌。四是加强管理,发挥作用。高西沟的党员党性观念强,在群众中的威望高。在高西沟,最苦最难最危险的事情,必定是党员干部先干,近年来,村党支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把留守的31个党员分别安排为农业示范户、蔬菜示范户、养羊示范户、沼气示范户和运输示范户,并给党员划定责任区,结对贫困户,设立科技示范岗、政策宣传岗、计划生育岗、村务监督岗,夯实责任,明确要求,张贴上墙,让村民监督。
坚持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村
高西沟村党支部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坚持把民主管理贯穿始终,以公开公平公正赢得群众信任。历任党支部书记都把村集体当做一个大家庭,在他们心里:“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大事小事都让群众参与进来,群众就会支持拥护我们,工作起来就没有阻力”。现在村上结合以前民主管理的实践,全面实行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一是坚持群众议事,让村民当家作主。现任村支部书记姜良彪思路清、点子多,但从不独断专行,不搞“一言堂”,村里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要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村民的参政热情也很高,高音喇叭上一喊,村民准时到场,会上踊跃发言,争论非常激烈,气氛十分活跃,但只要会上商定的事,所有村民都坚决执行。二是坚持制度管事,让村民明白放心。从1980年起,高西沟就建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制订了《村干部廉政建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村委会“一事一议”制度》、《村委会民主决策管理制度》、《村干部廉政谈话制度》、《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村干部廉政档案制度》等一整套制度,并张贴上墙。同时还成立了村民监督小组,严格监督村务公开的落实。凡是村上重大决策、财务收支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公开,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费和宅基地审批,以及低保救济、退耕还林、惠农资金兑现等必须公开。村上专门成立了由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每月集中审核一次财务帐目,每季度在公示栏公示一次,半年、年终分别作一次全面报告。对涉及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和处置、计划生育、民主考评等事项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用高音喇叭告知,而后张榜公布。同时,还建立了村务管理登记制度,每次讨论决定后,与会人员都在登记表上签字摁手印,真正将村“两委”工作公开化、透明化。2009年,村民监委会成立后,村“两委”会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监督。凡村里投资的项目,都由村监委会组织,按社会价格公开招标,并从两大姓氏中推选出村民代表监督施工,最后由村监委会向村民公示相关情况,村民没有意见方可结算。实践证明,村务公开很重要,能给群众一个明白,能给干部一个清白,也能提高村干部的威望。三是坚持公平公正,让村民舒心顺气。高西沟党支部把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真正让村民明白放心,让干部清白安心。2011年,高西沟召开村民大会,讨论新一轮集体葡萄园承包问题。开始议定由7户承包,但有60多户报名想承包。怎么办?办法是传统的“拈纸蛋”。纸蛋是由驻村干部监督,村干部提前写好的,放在一只大搪瓷碗里,整个准备工作很周全。可一名妇女说:“不行,纸蛋必须当场写,谁知有没有人捣鬼呢?”村“两委”接受这位妇女的意见,并请她监督重新当场写票。随后,在60多次“有”、“无”的喊声中,产生出葡萄园承包户,这就是高西沟村的“公道”。村支部书记姜良彪办事公道,讲究“一碗水端平”。刚任职那一年,全村有10多户违反计生政策,其中就有自己的大嫂。于是姜良彪动员大嫂带头做了手术并按政策罚款1000元。这样一来,全村的计划生育工作顺利推开。村民高万贵80多岁,全家祖孙三代六口人挤在两孔破土窑洞里,早想批个宅基地,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村干部主动找上门帮他办理了宅基地审批手续。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富裕新村
从以粮为纲到联产承包,从退耕还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西沟村党支部一班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一本蓝图绘到底。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坝地打堰窝,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村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的布局进行综合治理,既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二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山势和水质等地理特征,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原则,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制订了《十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采取了“先治山、后治沟,先治掌、后治口”的办法,集中力量,逐片突破,做到了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再造一片,成效极为明显。三是保留林地,封山禁牧。吸取其它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带来的的集体财产被瓜分,生态林遭肆意乱砍乱伐的教训,高西沟村党支部按照“宜包则包、宜分则分、宜留则留”的新思路,把用血汗建造起来的台坝地和生态林作为重要保护内容。台坝地谁种谁维护,凡有被毁现象的立即收回。生态林归集体所有,责成三名老党员管护,林区禁牧一直坚持到现在。四是调整结构,创新模式。高西沟村党支部在在治理穷山恶水的实践中独创“三三制”(农、林、牧用地各占三分之一)模式,突破了农业广种薄收的怪圈。进入新世纪后,高西沟走上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形成了 “三二一” (林、草、田)的生态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目标。全村40架山、21条沟,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64%,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生态家园式的生产结构使高西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村党支部抢抓机遇,先后组织群众到大寨等地学习考察,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基础发展旅游业,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开发,旅游景点打造和社会事业上大做文章,使高西沟成功转型为以农家乐旅游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201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净收入120万元,加上种养殖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50元。
永葆政治本色 用精神聚人心
高西沟村党支部在团结带领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了宝贵的高西沟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实践的创新精神;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愚公精神;独树一帜,不尚空谈的求实精神。高西沟精神已经深深植入群众的血脉,在高西沟,村民集体观念强,对党有感情,只要集体决定的事,每个人都无条件执行,谁给集体抹黑,必然会招致众人的责骂。村党支部建起了生态水保展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高西沟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使每一位来这里参观的人们无不感受到精神上的震憾。近年来村上建起了图书室、卫生室、档案室、荣誉室,红白理事会,修建了敬老院、文体娱乐活动中心并配套电视、图书报刊、象棋等文体活动设施,丰富全村群众的农闲生活。村上每年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表彰评选活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开展扭秧歌,打腰鼓等文艺活动,更加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村风。高西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各方面关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先后多次到高西沟进行考察,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陕西日报等媒体多次予以报道。1965年高西沟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典型,被西北局授予“农业红旗”称号,同时被誉为“陕北高原上的明珠”。2003年高西沟党支部被榆林市委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先进党支部,2004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被省委授予全省综合示范先进村党组织;2006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8年被省委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被评为全省“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一类示范村党组织。高西沟村的发展证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让各届班子良性衔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让普通百姓有行动榜样,是各项事业的成功关键;必须时刻依靠群众,让民主管理深入民心,是基层组织执政的基本要求;坚持尊重自然科学规律,让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