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化研究院

以产业园建设为抓手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发布日期:2022-03-16来源:《陕西现代农业产业》杂志浏览量:1391次

现代农业园区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代表现代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农业展示的重要窗口,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

 

一、园区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2010年开始,我省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到2016年,共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62个,省级财政共投入20.8亿元,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园区2975个,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048万亩,建成面积735万亩,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12.5%,实现了省级园区涉农县区、主导产业、一二三产、市场主体的全覆盖,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一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级园区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443万亩,占到全省流转总面积的39.5%。二是加快了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示范带动。累计示范引进新技术新品种2060个,自主培育新品种166个。三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四是促进区域农户年均增收9200元。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的经营主体单一、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未形成产业集群、一二三产融合不够、示范效应不明显等问题。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从2017年开始,我省启动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实施主体,改变省级园区单一实施主体的局限性,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相互融合,以区域主导产业为核心,重视农产品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种养、加工转化、品牌营销、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截至2021年,全省已创建洛川县(苹果)、杨凌示范区(设施果蔬)、眉县(猕猴桃)、榆林市榆阳区(马铃薯和白绒山羊)、陇县(奶山羊)和柞水县(食用菌)等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除平利县7000万元外,其他每个产业园中央财政奖补1亿元,要求地方财政、社会资本按1:2:15配套。省级产业园从2018年正式立项,至2021年共批准创建56个,一般每个省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要求地方财政、社会资本按1:2:5配套。

(三)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壮大了主导产业。各地选准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按照“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大基地、发展大加工、创新大科技、开展大服务、培育大品牌,提高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了一批集中度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产业。二是创新了紧密型联农带农机制,增加了农民收入。构建“农户+合作社+加工营销”的利益联合体,显著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三是培育了增长动能,壮大了县域经济。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现代要素向产业园聚集,引导先进生产力进园入农,形成了一批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四是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乡村建设。许多地方将产业园建设与休闲观光、民俗风情有机结合,培育了一批生产生态生活相融相促的乡土小村、特色小镇,促进乡村功能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二、产业园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

我国农业已进入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的时期,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期党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借鉴工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理念,依托园区这一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优势产业聚集,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产业园梯次推进格局,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化经营能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凝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吸纳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是农业现代化的率先突破区、核心示范区和引领发展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先行区,抓住了产业园,就牵住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

三、产业园创建的成功经验

在产业园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眉县国家级产业园的创建经验为例,来直观展现我省在农业产业园区创建中的优秀经验。

 

眉县国家级产业园创建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高点定位、强化措施、推进有力、成效显著。

(一)聚焦“五化目标”,加快产业升级。一是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园猕猴桃规模化种植面积占产业园耕地面积达95%以上;种植农户5.5万户,占全县农户90%以上;规模化经营比重达70%左右。二是经营方式集约化。入园猕猴桃生产经营企业55家,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306个。三是生产管理智能化。建成猕猴桃产业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四是市场销售品牌化。五是产业形态融合化。建设农旅融合景区、文旅融合景区和研学旅游采摘园。

(二)抓好“四个环节”,提高果品品质。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做好“三品一标”和出口基地认证。二是抓好质量管控。对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三是抓好检验检测。四是抓好果品流通。建立猕猴桃规范化产地标识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三)构筑“三大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一是建立科技研发体系。建立“产学研”技术合作示范平台。二是创新技术推广体系。采用“1名试验站科研人员+2名县技术骨干+2名乡土专家+N个农民技术员”的推广模式。三是总结完善猕猴桃标准体系。

(四)强化“三项保障”,助推产业转型。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落实推进措施。二是强化联农带农。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密切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建立“技术团队+职业农民+农户”模式,逐村开展精准培训和技术指导;成立110技术平台,实现服务全覆盖。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猕猴桃新品种引进、技术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基地认证、商标注册、宣传推介等工作。

四、农业产业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个别国家级和80%的省级产业园,没有把创建工作上升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来谋划推动。政策扶持不力,省级产业园创建每年财政奖补仅1亿出头,与我省毗邻的四川省每年财政投资5个亿,建设任务列入各级党委、政府成效考评指标;虽然申报实施主体为县区政府,实际是农业农村部门在唱独角戏;各级部门缺乏对园区创建工作的指导、督导和考核奖惩。个别县园区建设资金与扶贫资金整合后,就停止园区建设,没有把产业园建设作为做大做强扶贫产业的重要举措来抓。

(二)立项审核不严,建设内容不精准。一些县建设的省级产业园,没有对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进行认真分析和研判,发展方向思路不清,路径不明,措施不力,项目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完全委托第三方机构完成。为了争取项目,报大规模,不少建设内容与实际脱钩,创建任务刚一批复,就请求变更项目。一些县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仍然当作过去的现代农业园区来实施,资金集中投向单一企业的生产经营,停留在种植养殖规模的扩大上。各个产业园建设不同程度存在找不准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没有以提升加工能力为核心,以开拓市场为重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金要不集中投入小规模的种养示范基地,要不集中到企业分拣包装设备和检验检测仪器购置,对促进产业发展作用有限。

(三)融合不深入,产业链条短。多数产业园依然停留在种养规模的扩大上,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不强。产业园精深加工比较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不足。

(四)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作用有限。省级产业园普遍存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项目建设基本上由企业承担,几乎没有合作社参与,和农户脱节。产业园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仅仅是土地流转和入园务工等,对企业投资的折股量化只是象征性的留于形式,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不够,农民没有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五)配套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多数园区建设仅靠中、省财政补助资金,扶持多为项目补助,一分了之。地方财政配套达不到1:2的要求,自筹资金达不到1:5的要求。自筹资金多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投资充当项目资金,没有体现多方筹措,集中力量补短板的聚合效应。

(六)管理指导不到位。立项把控不严,各级对建设内容审核不严,过分依靠实施主体的县区政府;财政一次性将补助资金划拨到县,不利项目按照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监管;对产业园创建工作缺少检查评估、督导考核,缺乏奖罚措施,不能逐级传导压力;缺少对园区建设的指导,开展培训、观摩活动过少。

(七)农产品销售困难。由于农产品总体产能趋于饱和、销售环节不畅、运储损耗大等因素,常常出现“产地廉价卖不出,消费者高价买不起”的现象,农民“丰产难丰收”。2021年4-5月份渭北储存半年的苹果每斤出库价仅1元左右,但市场零售价4-5元一斤。

 

 五、推进产业园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主导,落实责任。要强化政府的创建责任。把产业园创建作为各级政府工程,党政领导亲自抓,统筹协调。作为实施主体的县区政府和各级涉农部门要把产业园建设作为份内职责、政治责任,主动担当。力争到2025年全省创建国家级产业园20个,省级产业园100个,以提升加工能力为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开发,找准短板,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推进产业园建设。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

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产业链长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形成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助力的良好产业生态。达到:主导产业规模化;原料基地标准化;综合加工精细化;物流网络体系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社会服务全程化;发展模式绿色化;转型升级数字化。

(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完善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产业化联合体”“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设施设备等入股园区企业,以股东身份获得收益。

(三)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抓好关键环节。龙头企业的重点是抓两端,前端主抓以种苗为重点的核心技术、优良品种、工厂化育苗,末端主抓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以统一标准的产品进入市场,将成熟的中间环节分给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二是拓展园区功能。实现从农产品,到农耕文化产品,到休闲旅游产品,以及农业加工、农业物流的多极多元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推进基地园区化发展。通过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强化监督管理力度。产业园申报实行竞争立项,专家评审,现场答辩;对批建的产业园建设方案,逐级复核,修改完善后报省上备案实施;实行“四级联创”,中、省、市、县分级创建,逐级晋升;按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分期拨款。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参照国家级申报原则,按照地方财政投入增加省级产业园创建名额;对创建认定的省级园择优连续扶持;各级党政部门把产业园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指标;组织专家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认定,排名和存在问题通报各级政府,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创建资格。

(五)加强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园区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和省内相互观摩;邀请专家系统培训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和项目管理知识;定期组织专家团队轮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多措并举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学习先进地区优秀经验,探索建立了“12221”市场体系,即建立“1”个农产品的大数据,以大数据指导生产引领销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销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

加强产销对接,积极推行农产品+直销店。直销店解决的是产地到餐桌的问题,同时减少了中间渠道,降低产品单价,提高农产品与用户的互动。

农产品+直销店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就能做到的,该模式是需要政府或者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直营直销连锁店投入成本巨大、连锁管理也需要专门的人才。

                                          

                     文/本刊特约撰稿  杜成印 翟雅菲 崔明

                                   本文同步刊于《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冬季刊